四川小自考 四川小自考课程购买入口

小自考外国文学作品选考点三

发布日期:2018-05-23 12:29:16 编辑整理:四川小自考网网 【字体: 【加入自考交流群】

  拉伯雷《巨人传》,选自“作者前言”和第一部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章及二十一章(节选)。大纲新添作家。

  1、作者拉伯雷,法国人文主义作家。最初受僧侣教育,但在僧院里已开始研读古希腊文学和哲学。后到法国各地游学,有机会接近人文主义者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他热爱科学,对数理、医药、考古、天文、植物等都有所钻研。1530 年后在里昂行医,是法国最早研究解剖学的医生之一。他不仅用医药减轻病人的痛苦,还写些故事供他们消遣。临终遗言“拉幕吧,戏做完了。”

  2、《巨人传》共5部,长篇小说,创作前后经历了20年的时间,1532 年后陆续出版。以巨人高康大和庞大固埃父子的冒险经历构成主线。以荒诞的笔法,诙谐粗俗的语言,反映16世纪法国社会现实。

  3、作品梗概。(杨绛翻译)

  以父子两代巨人高康大和庞大固埃的经历见闻为线索,反映了16世纪前后法国社会的广阔生活。

  第一部描写高康大的经历,高康大在母亲肚子里待了十一个月,从母亲的左耳里钻了出来,刚出生就会说话,高喊“喝呀!喝呀!”他早年接受经院教育,学成了书呆子,后来到巴黎接受人文主义教育,老师用泻药泻掉了他头脑中的一切死板知识,用新方法进行教导,才让他变得聪明起来。高康大当众在巴黎圣母院的钟楼上撒尿,玩弄大钟。后来回国打退敌人,建立了一座“德廉美修道院”,设定的唯一院规是:“做你所愿意做的”。

  第二部到第五部的主人公是庞大固埃,从小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并到各地游学,比上一代更加优秀,以平等、博爱、宽容的精神治国,受到爱戴。其朋友巴努日想结婚,就此问题去问了许多学者与各界的专业人士,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二人为追求答案,便到东方去寻找一个写有答案的神瓶,一路上到了“联姻岛”、“钟鸣岛”、“判罪岛”等奇特的地方,看到了大量神职人员与执法者无恶不作的黑暗现实。最后他们在“灯国”找到了神瓶,空中响起洪亮的声音:“喝吧!喝吧!”庞大固埃二人终于发现了真理:畅饮知识,享受人生中的一切快乐。

  4、选文梗概。

  作者前言讲述小说创作的目的;第+六章:高康大怎样乘骑大牝马到达巴黎;大牝马怎样驱赶包斯的牛蝇;第+七章:高康大怎样对巴黎人行见面礼;怎样摘取圣母院的大钟;第十八章:约诺土斯·德·卜拉克玛多怎样被派见高康大索讨大钟;第十九章:约诺土斯·德·卜拉克玛多大师向高康大致词索讨大钟。

  第一卷第十六至十九章选文主要攻击的是法国市民的庸俗无聊和天主教会的虚伪无耻。高康大撒尿前后情节的描写,主要暴露的是巴黎市民的无聊情态;而高康大一时兴起,把圣母院塔楼上的大钟摘下来挂在马脖子上当铃铛,这是对教会圣物的公然调笑和戏弄。神学院派神学士约诺土斯大师前来讨要大钟,他虽然身穿最正典的神学袍,肚子里填满了最精心烘焙的面包,灌满了神学院地窖里最醉人的陈年佳酿,外表道貌岸然,实则是酒囊饭袋。而他说的那种繁琐的话语,讽刺了教会语言的空洞无物,不知所云。这些选文也突出地显示了拉伯雷用粗俗的语言、滑稽突梯的情节、夸张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重大问题的艺术特征,表现了当时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

  《巨人传》思想特色。(拉伯雷创作与时代的关系)

  故事表面看起来荒诞离奇,但作者却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6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强烈的现实影射和讽喻意味。

  A通过描写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形象,歌颂人的自身力量,肯定人的欲望与追求的合理性,挑战了基督教禁欲思想。拉伯雷对巨人外形、力量和生理欲望极度夸张的描写,实质上是把人塑造成追求感官欲望满足的异教自然之神,这是对基督教上帝权威的挑战,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和原罪思想的挑战,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对人力量的自信,对现世幸福生活的肯定。

  B揭露教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表现出鲜明的反教会倾向。天主教会是拉伯雷攻击最为用力的对象,各个阶层的神职人员,各种宗教仪式,甚至宗教活动场所和器物,都受到辛辣的讽刺,使其神圣性荡然无存,暴露出其逐利、残暴、虚假的本质。

  C对封建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的无情嘲讽。在从中世纪神权统治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法国,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神权的延伸和王权的仆从,毫无独立性可言。由此造成的严重弊端之一,是法律条款经文化、教条化,脱离现实生活,且往往相互矛盾,使司法低效,也给腐败以可乘之机。如《巨人传》有多处对缠讼和司法拖延的描写,显示出了极强的批判性。

  D揭示了市民阶层的无聊愚昧、保守落后等特征。巴黎人民围观高康大,被一泡尿淹死甚多。

  《巨人传》艺术特色(拉伯雷艺术手法的基本特征)。

  采用滑稽夸张和象征、寓意等写法写成,既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又包含着大量夸张、幻想成分,情节离奇古怪,荒诞不稽。

  作品使用了民间百姓喜欢的诙谐、粗俗的语言,但表现的则是严肃、深刻的内容。恰恰以这样的艺术风格,客观地显示了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现实。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节选)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17世纪)选文第三幕第一场、第五幕第二场。大纲重点。

  1、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戏剧家和诗人,人们称他为“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出生在英国艾汶河畔的斯特拉福镇。父亲是从事手套制作和销售的商人。大约在1571-1578年之间,莎士比亚在当地的文法学校读书。1587年他去了伦敦,开始了戏剧生涯。他写的第一个剧本是历史剧《亨利六世》,上演后获得成功。

  2、莎翁作品:一生37个剧本,两部长诗和一部154首十四行诗集。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

  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温莎的风流娘们儿》《皆大欢喜》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奥塞罗》《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四大悲剧)

  3、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进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世界观和思想武器,核心是对“人”的肯定,强调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围绕这个核心,人文主义的内涵大致包括:(1)用人权反对神权。人文主义者热情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人文主义者肯定个人情感、欲望的合理性,反对禁欲主义。(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人文主义者把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当成了最重要的两大任务。(4)在政治上,人文主义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主张民族统一。

  4、作品情节梗概。(朱生豪翻译)

  《哈姆莱特》是一部五幕悲剧。故事讲述了正在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回国为父奔丧,却发现叔父克劳狄斯已经登基成为新王,并与母亲结婚。一天夜里,父亲的鬼魂出现,告诉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毒死的,并要求儿子复仇。哈姆莱特震惊悲痛,发誓复仇,同时决定在采取行动前用装疯迷惑对手,保护自己。克劳狄斯不断派人试探,都被哈姆莱特识破。哈姆莱特用戏中戏证实了鬼魂的话,但在克劳狄斯祈祷时却没有动手;一次,他在与母亲谈话时,将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当成克劳狄斯误杀。克劳狄斯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准备假英国国王之手除掉他,结果,奸计被哈姆莱特识破。此时,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因种种变故,精神受打击失常,溺水身亡。克劳狄斯一计不成,又挑起波洛涅斯的儿子、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对哈姆莱特的仇恨,怂恿他们决斗,并在剑上涂毒,酒里下药,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最后哈姆莱特被雷欧提斯的毒剑刺中;雷欧提斯也被毒剑所伤致死,王后则误喝毒酒而死。哈姆莱特临死前,将克劳狄斯刺死。

  5、选文梗概。

  本书节选的第三幕第一场中,哈姆莱特安排好戏班子的演出后,一个人独处,心绪忧郁茫然。奥菲利娅奉命前来试探哈姆莱特,哈姆莱特装疯应对,奥菲利娅信以为真,异常痛苦。波洛涅斯坚称哈姆莱特是为爱发疯,克劳狄斯却心怀鬼胎,准备假英王之手加害哈姆莱特。

  第五幕第二场,也是全剧最后一场。先写哈姆莱特向朋友霍拉旭讲述自己识破克劳狄斯奸计、返回丹麦的经过。随后写他与雷欧提斯比剑及后事的安排。

  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悲剧原因,人文主义内涵皆可从此回答)

  哈姆莱特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内涵的人物形象。

  A一个人文主义形象。他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心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哈姆莱特对人、对宇宙抱有美好的看法。

  B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虽然拥有先进的思想,有复仇的能力和决心,也受民众爱戴,复仇又合乎天道正义,顺应历史潮流。但在他通过戏中戏证实了鬼魂的话后,本该迅速果断地采取行动,实际上却一再迟疑不决。究其原因,学者多将其解释为哈姆莱特的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错位引发的精神危机使然。

  题中题:哈姆莱特延宕的原因及表现。

  A.宏观来看,是其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错位引发的精神危机使然。文艺复兴早期,人文主义在反对中世纪禁欲主义,解放人性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到了文艺复兴晚期,它在社会实践中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如欲望的解放和天性不受约束的发展,导致私欲膨胀、道德沦丧,利己主义泛滥成灾)。进而引起作家和主人公对人文主义思想产生了怀疑和反思。

  B.从个体角度,是其经历了一系列人生变故之后,人文主义信念发生了动摇,从相信人性善,到认定人性是邪恶的,克劳狄斯弑君就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普遍的人类罪恶的反映;替父报仇、“重整乾坤”就不只是与克劳狄斯斗争,更要与普遍的人性恶斗争,与所有人,也包括与自己的斗争。那么,杀死一个克劳狄斯就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于是,复仇的具体对象就模糊了,更严峻的人性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哈姆莱特试图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因此坠入虚无之境,甚至对生命存在的意义都产生了怀疑。

  因此,才从一个乐观的人文主义者,变成一个怀疑的人文主义者,心绪迷惘、忧郁、焦灼,也就有了行动上的延宕。悲剧结局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哈姆莱特》的艺术特点。(艺术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1)高超的情节结构艺术。哈姆莱特的复仇是剧情主线,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为父复仇这两条辅线,主辅对照,丰富了剧情,深化了戏剧矛盾。

  (2)主人公的内心斗争与外部斗争相互联动,个人抒情场面与敌我对峙场面交错进行,悲剧中有喜剧场面穿插,使剧情张弛有度、跌宕起伏。

  (3)戏剧语言十分精彩。A作者善于为不同人物找到适合他们身份、年龄、性别、性格的语言,使他们的对白都充满个性;B大量采用双关、比喻、夸张等修辞技巧,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

  (4)文体方面,以无韵诗体为主,穿插以格律体和散文体,时而优雅深邃,时而粗俗直白,加强了人物台词的表现力和深度。

  背诵《哈姆莱特》重要台词。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选文无,出现在导读里)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本文标签:四川小自考 串讲笔记 小自考外国文学作品选考点三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cxzk.net

本文地址:http://www.scxzk.net/html/cj/9789.html


《四川小自考网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相关《小自考外国文学作品选考点三》的文章

四川小自考网-便捷服务